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!
发布时间:2018.11.22    浏览次数:1631次

农耕文化是农村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,随着社会的发展,技术的进步,那些老旧的农耕方式,渐渐的被淘汰,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农用机械和农业生产方式。农耕文化的发源,历史渊源,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就有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”,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等这些描述农村生活景象的记载。

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,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,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,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。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,农业文化是基础,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(衣、食、住、行)为目的的。

u=229919430,3118336423&fm=170&s=E0C2B3470AE3A0DE5ECDC91A0300D0C3&w=532&h=463&img.JPG

农村家用纺织机(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了)

在以前为了做件衣服穿,确实需要从织布开始,而且以前农村的衣服都是自己做出来的,相对偏远的地方能够买到衣服很不容易,所以家用纺织机算是农家必备的生产工具,当然这样的进步,也意味着人类脱离了原始社会,开始摆脱树叶的时代。这项技术的产生年代很久远,流传得也很长远,可能在上世纪60年代生的人,还算是亲眼见到过,后面的就难说了。

u=1768028863,605842556&fm=170&s=CD1A08D788B30E8CB189C93403005060&w=548&h=355&img.JPG

农村传统的犁地方式演变

犁地是农耕民族最基本的工作,从古至今,经历过很多变化,从开始的用人拉着犁头犁地,最初的是木制的犁头到石器时代的石头做的,再到后来的铁做的犁头,大多数人能够见到的都是铁制的犁头,这也是我们儿时经常见到的犁地方式,不算久远,就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,现在依然还有人用着,从单纯犁头是铁的,到后面的整个犁地机构都是铁制的,再到后来发展成了机械式的,小型手扶式犁地机,拖拉机犁地,再有专门的犁地机械。传统的犁地方式也渐渐的被抛弃,如今一些偏僻的地方,特别是山区的地形,拖拉机开不进去,犁地机也进不去,还是采用牛犁地的方式。

u=1492120960,3761449444&fm=170&s=1E032BCB8F5308DA9898D12B03003051&w=583&h=342&img.JPG

风箱,用来扇除粮食里面的灰尘的;

这个小时候我们都见过,家家户户都有吧,粮食晒干之后,要用风箱把里面的灰尘之类的或者一些粮食外壳扇走,通俗点讲,就是依靠吹风的力量将轻的部分吹走,留下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粮食了,大多数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也都用过,机构也不复杂,操作也很简单。把粮食作物从上面倒进去打开闸门,闸门还可以控制大小,然后用手摇动右边的“风机”,就可以把灰尘外壳从后面那个出口吹出来,前面这个出口出来的就是干净的粮食了。

u=654198706,215119570&fm=170&s=82819A494623511FC889BC7203008011&w=582&h=400&img.JPG

农村的传统磨面工具:石磨

    推磨,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面,并不算陌生,在过去的农村生活中,每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家产就是“磨”。用石头做的,而且做工也不简单,制作磨石选料必须是山上特硬的大青石,并且要请当地最好的制磨石匠,慢慢雕凿出纹路。上下二块还必须相吻合,这样磨起粉料来才合适且匀称。有些石磨需要三个人才能推动,还需一个人坐在旁边喂磨,操作起来不费力还是三个人最好!小一点的磨子,一个人也可以推动,后面也会有人采用“驴推磨”。时过境迁,推磨也都是三十年前的事了。现在人们已不在推磨了,磨面早已采用磨面机了,但是推磨却成了我生活当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。石磨也成了消失了的农耕文化。

u=3918219806,2367913149&fm=170&s=63A2DC4B5E7296D20E75A416030040C1&w=448&h=302&img.JPG

跟推磨相配套-舂碓[chōng duì]

在以前的农村,有磨的地方也就有碓,是一个配套的工具,我们小时候吃的粑粑,糍粑都是这样打出来的,舂碓,可将稻谷、包谷、高粱、小米等原粮加工成米粒或米粉,也适宜于少量加工。我们也常常把它与手推磨视为兄弟,常被安放在一起,有“公不离婆,称不离砣,碓不离磨”的比喻。碓由碓坊、碓马和碓臼组成,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加工工具,如今也是再没有见到这样的方式了。


而这些我们所看到的变化发生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面,传统的农耕文化,逐渐被农业现代化取代,也许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还保留着相对稀缺的传统方式,时过境迁,这些记忆也许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还能记住一些,再往后,可能真的就消失了,当然传统的农耕文化远不止这些,我们所列举的是大家见过最多,能够真实感受过的。


上一篇:弘扬农耕文化 传承华夏文明     下一篇:古人“冬闲”时节忙什么?反正没闲着......     返回上一级

江西粒粒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
全国服务热线:400-1819-289
邮  箱:jxllx98@sina.com
公司地址 :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龙山村
备案号:赣ICP备18016239号
支持ipv4和ipv6双向访问
技术支持:华企立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