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农耕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
发布时间:2018.10.29    浏览次数:2185次

弘扬农耕文化传承华夏文明


  ——磁山文化农耕文明之源


  中华文化如大河奔流,源远流长,炎帝神农氏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标志,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里程碑,上党文化传承悠久,文明亘古绵长,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。几千年来,关于炎帝的传说和历史记载十分丰富,华夏文化的开创者、农耕文化的开拓者、中华文化的先祖之一,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先民们,为了民族的生存和繁荣昌盛,在长期的生存、发展与迁徙中,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农业文明,实现了从渔猎采集时代到农耕定居时代的转变,创造了特征鲜明的炎帝神农文化。伏羲、神农、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,磁山遗址距祭祀女娲皇宫的涉县不足百里,与山西上党同属太行山区,时间一致,文化相同,地域之间有着紧密联系,相传他们都曾在在太行山区栖息、活动,正是距今大约7500年-10000年的新石器时期。


  磁山文化,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,是一种以筒形直壁盂和鸟头形支脚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,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的冀南豫北地区,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,其中原始农业、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,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响,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。中国已故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指出:“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”。磁山文化是世界上黍粟最早起源地、核桃最早栽培地、鸡的最早饲养地、陶器最早制作地,被誉为世界农耕文明之源,旱作农业起源地,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级“粟文化科普基地”,省级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邯郸十大历史文化脉系之首。


  磁山遗址,面积约14万平方米。1972年发现,1976年开始经过3次大规模发掘,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,发现有房基、灰坑及粮食窖穴等,出土陶器、石器、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,还发现大量飞禽走兽、鱼蚌、家禽畜等动物遗骸和黍、粟、核桃、榛子、小叶朴等植物碳化标本,粮食窖穴和黍、粟碳化物窖藏,规模之大,数量之多,实属罕见,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“世界第一粮仓,华夏第一都城”。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地球与地质研究所用碳—14用和植硅体等方法学对磁山文化层年代全方位分析得出结论,距今约7500-10000年前,正是伏羲神农时代。在炎帝神农以前,由于人们多以渔猎、采集为生,从某种角度来讲,当时的人们还处于一种野蛮时期,这时人们还没有在自然界中生产创造的意识,对其记载又多以传说和神话为主,因此,难以反应出当时的文化的实质。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给史书记载以充分的实物印证,我们的先民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旧时代,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,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,从获取走向发明创造。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,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,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,磁山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,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,尤其是打磨精细的石磨盘、石磨棒,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,上万年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,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。


  磁山文化是世界粟的发祥地,更是黍的起源地,奠定了华夏8000多年农耕文明的基础,并从此衍生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。农耕文明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,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,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,应时、取宜、守则、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,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:一是对传承农耕文化、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;二是符合当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,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;三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资源。经过研究整理,我们将磁山文化精神内涵概括为“顽强拼搏、自强不息、开拓创新、和谐奋进”的核心价值理念。


  几千年来,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,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农耕文化,将极大提升华夏儿女的凝聚力。中国几千年的生产、生活形成的连绵不断的农耕文化,不仅使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,物质生活不断丰富,生活质量不断提高,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,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;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,使中华文明屡遭浩劫而不衰;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,使我国更早选择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;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,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。


  非常荣幸参加山西黎城县农耕炎帝文化研究会召开的“中太行古文化圈”文化研讨会,和领导专家们交流学习,为弘扬农耕文化、传承华夏文明,贡献一份力量。欢迎大家到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指导,祝研讨会圆满成功!谢谢大家!


  磁山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海江


  欢迎关注漳河文艺 作者介绍


  作者:张海江,河北邯郸武安人,磁山遗址古文化专家,中太行古文化圈发起人之一。


  张海江 ,男,1977年3月出生,武安市磁山镇西万年村人,自幼痴迷书画,文学艺术、潜心对其研习,其书画事作品在国内、国际书画展赛中入选,获奖60余次,入编80余部书画典集。2004年在磁山文化博物馆参加工作,201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,磁山文化研究上也有造诣。现系中国国学院大学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,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,邯郸市影视编导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,武安文化学会理事,武安文化学会.磁山文化研究会会长,中国冀南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,大陆台港澳书画家联谊会名誉副会长等职。个人艺术传作品入编《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》、《世界人物辞海》《世界艺术家名人录》、《世界名人录》等多部典集。


  编辑:少三爷


  作者 张海江


上一篇:传承使命 让农耕文化诗意栖居     下一篇: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!     返回上一级

江西粒粒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
全国服务热线:400-1819-289
邮  箱:jxllx98@sina.com
公司地址 :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龙山村
备案号:赣ICP备18016239号
支持ipv4和ipv6双向访问
技术支持:华企立方